“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顺应这个重大判断,精心打造和培育新动能?笔者认为,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提振国际化办学的视野和勇气。从国际视野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理性衡量与研判,找准方向和定位,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善于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共享。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专业设置与相关产业紧紧匹配起来,找准产业聚焦度;鼓励职业院校“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一起办学,共建学校,根据沿线国家需要,共建特色专业,或开办分校,打造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使其成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引进或共建国际化的职业教学资源和标准。鼓励中外学校之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换。
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质性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办好“厂中校”“校中厂”已经成为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也是保证人才在培养质量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的最根本的途径。为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实质性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实现路径,加大混合制办学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办学,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形成多元办学格局,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教育,使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得到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实训、考核评价、课题研究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校企课程标准、教材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与新经济格局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培育高素质的“工匠之师”。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关键。职业院校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建立和完善校内外教师选拔、使用、培养制度,从企业选拔一批具有培训师资格的用人制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导师双带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因此,校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常规联动机制,学校选派老师到企业锻炼,企业人才到学校授课,长期实现双向交流,师资队伍共享共建,达到共同打造高素质“工匠之师”的目的。
加强学校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变以往“一元管理”的模式,逐步实现“多元合作共治”,进一步加强法人治理,在职业院校推行章程建设,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学校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对外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真实客观,不得有虚报成分,一旦发现,严格追责。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各职业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其信息化水平建设,特别是要把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列为信息化水平建设的重中之重。
搭建开展创新创业的平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各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创业理念,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气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条件,为学生提供资金、人员、场地等,使学生创新创业有所保障。另一方面,要激活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弹性学分制;同时,组织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上课,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结合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适度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理念,让创新创业课堂焕发活力,积极带领参加国内外相关赛事,不断融入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舞台。